通識教育科 課程內容整合 打破只重考試模式

近日香港各間大學,計劃把大學收生標準改為中學文憑試最佳五科成績,有不少前線老師憂慮,這樣會減低社會對通識教育的重視。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營運總監劉進圖建議,可加強通識教育科單元「能源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性,增加大學對通識科的信心。

文:唐曉明 明報教育出版
image
三位主講嘉實分別為:名創教育課程總監、前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梁操雅博士、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關展祺及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營運總監劉進圖(左至右)。

「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及「名創教育」於3 月8 日聯合舉辦題為「通識科何去何從?」的研討會,邀得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關展祺,名創教育課程總監、前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梁操雅博士及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營運總監劉進圖,分享對通識教育發展的看法,在場不少教育界同工參與討論,並提供寶貴意見。

以考試為本 走錯方向

關展祺表示,大學近日把收生標準改為最佳五科成績,令有意升讀大學的學生認為,通識只需取得最低門檻便可,令社會減低對通識的重視。他認為,通識教育科現時面對很多挑戰,包括逐漸強調考試為本,令社會把通識教育當作一科普通追求分數的科目。「通識科發展初期,教學方法較為多樣化,當時很多老師願意抽時間研究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現在課程上了軌道,老師反而多以考核回應課程,集中火力讓學生取得好成績。」他說,學生只重考試框架式回應多於理解內容,最後成了學習機器。

莫忘初衷 提升學生思維為主

梁操雅博士指出,通識科作為高中科目,有課程框架是符合現實需要,前題是學生能否掌握課程內容,及培養出邏輯思考。「應試文化每科皆有,有些學校會為學生進行模擬考試,甚至有學校會組織聯合模擬考試,讓學生適應考試氣氛,這些訓練都無可厚非,重點在於是否恰如其分。」他希望教育局和考評局一如通識課程最初推行的時候,在通識教育科做好監管和推廣工作,讓老師完善教與學。

加強單元課程特色 減少外界偏見

面對大學修改收生方法,劉進圖認為,最重要是破除社會的偏見,「有人認為通識課程重文輕理,事實上,很多科學知識可以在能源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的單元內帶出,如果科學老師能在這範疇多加配合,豐富學生相關的理科知識,可望消除外界對通識科的偏見。」

同工建議宜減少考試成份

不少學界同工就此議題進行分享。華英中學副校長楊秀鳳慨嘆,近年和通識教育相關的教學工作坊,老師的出席人數較以往少,現在只有和考試答題技巧相關的才多人參加,學生因而跟著以考試為本。她希望專業組織可帶頭思考,如何優化課程,令學生覺得對成長有用,促進通識科發展。

資深通識科主任許文忠表示,近年考生答題有一個趨勢,就是「內容空洞化、框架嚴密化」,有可能是學習課程內容太廣,學生只好操練框架。他說,通識教育未成為必修科以前,學校是從六個單元選取兩個任教,建議有關當局可考慮參考過去做法,選二至三個題目進行考試。他又分享教學經驗,「近年一直安排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持續給學生做義工的機會,學生組成時事討論小組,務求讓學生明白,通識教育並非只有考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