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具存在價值 跨科合作 尋求新資源迎挑戰

近年學界把焦點放在STEM 教育和生涯規劃上,通識教育科雖然仍是高中課程內的四大核心科目之一,但似有被忽略的情況。有見及此,「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及「名創教育」於3 月8 日聯合舉辦題為「通識科何去何從?」的研討會,共同探討通識科未來發展出路。

文:唐曉明 明報教育出版

研討會邀得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關展祺,名創教育課程總監、前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梁操雅博士及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營運總監劉進圖,分享對通識教育發展的看法,在場的教育界同工亦積極參與討論。

預計通識科繼續存在

劉進圖認為,通識科從2012 年的中學文憑試開始,列為四大必修科目之一,至今該科已上軌道,如果政府突然取消通識科,必然對現職通識科老師造成很大衝擊,所以通識教育在未來幾年仍會繼續存在。他估計,由於通識科不再是新設科目,政府會把資源投放在其他科目,例如近期熱門的STEM 教育上,不會在通識科投放新的資源。

可考慮進行跨科合作

image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關展祺認為, 通識科可考慮跨科合作, 以爭取更多的資源。

關展祺表示,近幾年社會出現一些政治爭鬥,有些人將通識科和社會事件對號入座,令部分校長及有關當局對通識科產生戒心,為避免引起社會爭議,似對通識科淡化處理,減低對通識科投放資源,甚至有人提出將通識科改作選修科。他認為,通識教育科需要不斷更新課程內容,特別是和課程內容相關的事例,都需要老師花時間整理,奈何通識科已逐漸上軌道,若現時向政府取資源,較難有說服力,前線的通識科老師面臨重大挑戰。

他認為,通識科可考慮跨科合作,以爭取更多的資源。「通識教育原意是希望學生把基礎知識融匯貫通,當中不少題目可緊扣目前社會需要,例如基本法教育可結合今日香港的單元教授,而『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知識,亦可滲入現代中國的單元當中,甚至可讓通識科配合科學科及德育課的發展。」

有助學生建立良好價值觀

梁操雅博士指出,通識科是一科幫助青年建立良好價值取向的重要科目,當中內容包含德育及國民教育,政府及學界都應該重視。他認為,學校應該將以上元素整合在通識教育科課程當中,增撥資源,重點讓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開心。

同工踴躍發言 提出意見

不少在場的教育界同工都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顯理中學梁國雄老師認為,通識科既是風雨飄搖,亦是課程反思的契機,「可加強教學法培訓及專業交流,以體驗式學習處理通識課題,讓學生不成為考試機器。」新亞中學通識科黃永恒主任認為,不應為通識設立「政治禁區」,多鼓勵老師以社會議題為依歸,作多元化教學,促進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他補充,通識教育科可和STEM結合,如人工智能發展,當中涉及無人觀念,如果作為學生反思的議題,可令學生編寫程式時同時考慮人倫道德。

英華女學校周小鳳副校長為通識科被人輕視感到忿忿不平,「有人對通識科存有誤解,以為只是教人『吹水』,令任教老師覺得無尊嚴。」她認為, 通識科涉獵範圍甚廣, 由香港、中國,以至全球化,但高中課節只以考試為本,想學生有效吸收,首要縮減課程內容。她又希望有關當局在一些具爭議性的議題提供專業支援,例如跨性別課題,「現在互聯網普及,學生很容易便找到具爭議性的資訊,如果愈爭議愈不敢講,反而會令學生覺得老師虛偽。」周副校長指出,老師在某些議題欠缺知識,如能源和公共衛生,建議有關當局邀請專業人士為老師培訓,擴闊老師眼界。